编者按:女子本弱,为母则强;女子本柔,从警则刚!
崔红玲,女,2000年入读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2004年参加工作,就职于广东省清远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以刑事技术为武器,长期与各类犯罪做斗争。刑事技术人员, 少有千里追凶的气吞山河,少有解救人质和重大抓捕的千钧一发,但是,他们是公安队伍里面科技含量最高、最需要沉得住气的人,他们是“无私奉献、无名英雄、无尚荣光”的“三无”人员。向这个英雄的集体致敬,向人民警察致敬!
崔红玲校友,从母校毕业后,十数年如一日地扎根岭南,与正在阅读此文的你我一样,不论工作业绩平凡还是不平凡,不论声名显赫还是默默无闻,只要将“博学、笃行、厚德、重法”之校训贯穿于工作生活始终,只要时刻保持严谨求实心系天下之胸怀,就是西政精神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就是母校西政新时代的脊梁!
本文已经获转载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广东刑警(GD__CID)
她是一名警察,痴迷于指尖,倾心于纹路,她的战场在方寸之间;她很少与犯罪嫌疑人正面交锋,却在幕后找到定罪的命门。她就是清远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技术大队民警崔红玲,十余年磨剑,十余年坚守,千锤百炼成为刑技尖刀。
崔红玲,山东烟台人,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刑事科学技术系,2003年4月加入中共共产党,2004年7月参加公安工作。参加公安工作以来,崔红玲一直扎根在刑事技术痕检专业岗位上,通过痕迹比对和检验鉴定,参与侦破各类刑事案件1100多宗,带破案件2000多宗;先后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个人嘉奖2次,2008年被评为清远市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被评为“全市优秀技术员”,2017年当选为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党代表。
着眼 细处 破译痕迹物证密码
在崔红玲眼里,每一个痕迹物证都有生命,都隐藏着案件密码。她坚信只要在犯罪现场提取到物证,案件就有破获的希望。在同事眼里,她为“纹”着迷,得了“魔怔”,有时候一干一个通宵,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
2013年以来,清远市清城、清新、英德、佛冈等地及省内多市频发智能开锁入室盗窃案件,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引起警方的高度重视,被公安部定为 “7·25”专案。崔红玲主动结合案发现场及作案特点,研判梳理同类案件的现场痕迹物证60宗240份,将这些痕迹物证重新查询比对。那段时间,她常常坐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看电脑时间长了,眼睛受不了,就滴眼药水硬扛,有时候碰到疑难物证,需要反复通过放大镜分析研究,通过电脑比对轨迹,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在连续奋战5个昼夜,她成功比中该类案件12宗,认定犯罪嫌疑人6名,为专案侦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广辟 途径 探索技术破案新模式
“崔红玲执着探索,也敢于创新,是指纹工作的‘领头人’。”据同事介绍,崔红玲认识到传统物证比对工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侦查办案需要,她将物证比对系统与其它刑事技术合成作战,探索合成模式,整理出一整套物证比对工作方法,拓宽了物证工作打击空间效能,创新了物证信息破案技战法。2016年,她牵头组织成立了技术专业骨干为核心的技术研判小组,开展刑事技术合成作战应用工作,以达到技术“穷尽”查对效果。
崔红玲与同事探讨案件
在2017年“三大破案会战”工作中,她利用物证比对系统和多警种合成作战模式,有力地提升全市痕迹比中抓获嫌疑人数。
勤于 钻研 侦破多起命案
一说通过指纹比对破案,很多人都觉得“酷”,实际上,这是一项很枯燥的工作。崔红玲靠着负责的态度和不懈的追求一直沉浸其中,享受其中的苦与乐,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4年,“看起来这是个孤独得只能自己跟自己对话的岗位,但是我并不寂寞,因为痕迹会说话。”据悉,崔红玲参与过500宗重、特大案件的痕迹鉴定,破获凶杀案10多宗,在13年里作出的鉴定无一错误。
崔红玲认真查看物证
2004年,清城区某地发生一起持枪抢劫杀人案,一直悬而未破,案发现场遗留有价值的痕迹物证较少,相对模糊。崔红玲巧妙利用刑事技术及科技手段对模糊物证处理,获取到有鉴定价值的物证,确定该案犯罪嫌疑人,从而侦破了该起13年的命案积案。
廉洁 自律 当选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党代表
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现场
崔红玲在政治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在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时,她积极主动、不计得失,用自己的爱心让贫困群众感受党的温暖;时刻以一名优秀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党纪党规的学习,时刻牢记宗旨,始终以“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政治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表现突出,崔红玲作为2017年清远市政法战线的唯一党代表,参加了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
| 图片均为 警方提供 | 原文编辑 张紫灵 编者按:赵舶能 编辑:李荻 审核:陈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