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法商荟 | 汇聚法商观点、融合法商智慧
今日我们邀请三位嘉宾为我们分享:
第一位是博雅联合商学院兼合智联合商学院院长、广东有幸之家智能养老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韩中节。
第二位是劳达集团的高级合伙人、副总裁,华南地区合伙公司总经理唐亚。
第三位是珠海映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和总经理孙佳良。
现在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来看看他们是如何跨越思维壁垒,从新的角度论法商。
韩中节
法商融合人才培养是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我心目中的法商融合人才
我很少从概念上思考到底什么是法商融合,更多的是去考虑法商融合人才培养的目的,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心目中的法商融合人才?
2001年从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毕业之后,我便到东莞理工学院当教师。2012年我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培训,培训期间我感觉到企业对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所以我决定转行。2014年我创办了博雅联合商学院,专门培养企业家。在企业家培养的过程当中,我感受到一点:企业对于懂企业的法律人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概括一下,我理解的法商融合人才,就是由法律人转变而成的企业的决策者,或者企业的高级执行者。而且,在我看来,法商融合人才的培养绝不仅仅是在传统的法律专业的课程中增加一些商业管理、企业管理的课程或是财税的课程。
如何培养法商融合人才
首先,法律人要明确自己的定位。
在学习了法学专业之后,法学生应当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期待和定位。实践证明,在大学阶段对未来职业有期待、有定位的人,毕业之后更容易取得成功。
其次,将法商融合人才培养作为法律人才培养的一个方向。
其中原因有三:
1. 社会对于法律人才的需求已经从以解决纠纷、提供服务为模型的诉讼型法律人,逐渐转变为具有法律背景的企业家、或具有管理背景的法律人。随着国家法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诉讼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已经出现了相对过剩的现象。
而与此同时,随着市场交易形态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程度的提高、竞争程度的加剧,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需要不断进行产品服务、交易类型、经营模式的创新,为企业经营和社会发展创设更多的交易形态。
2. 如果一个企业缺少具有法律背景的决策者,那么该企业的治理可能出现较大的问题。在当今实体企业领域,特别是生产型的企业,三圈融合(即生产生态圈、财务生态圈以及市场生态圈的融合)是需要一定规则的,在处理很多事情上面,有法律背景的企业家往往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如果说未来的法律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法律素养的企业家,特别是企业的决策层,那么培养法商融合人才一定是未来法律人才培养的一个方向。
3. 在金融领域(包括信托、公司重组、上市、投资信贷等)中,需要法商融合型人才。在面对一些创新型的交易和复杂交易时,仅仅具备商业背景的财务人员,或仅有法律背景的律师是无法胜任该类工作的。
践行法商融合
对于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是法商融合的人才,我们应该多在实践中进行思考和总结。在法商融合的人才培养上,绝不仅仅局限于法和商两种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融合,特别是思维和观念上的融合。
受困于法律规则、或仅专注商业细节的人,都难以成长为法商融合的决策者。法商融合人才到底会在多大程度上参与企业治理、影响企业决策?在企业的价值创造中,法商融合人才能够创造多大的价值?我想,下一步应当重点研究这些问题。
唐亚
法商融合推动人才资源行业优化升级

在探索中成长
法商融合到底是什么?在法和商之间没有取得一定的必然性和合法的联系之前,我们应该怎样进行平衡?
最开始接触“法商融合”概念的时候,我以为法商是法律人以法为本,从事商业活动;或者是商业人士以商为本,依法来做事。虽然“法”、“商”二字有前有后,但实际上二者并不是从属关系,而是平等交叉,相互发展。
在做人力资源咨询服务(员工关系服务)的时候,我们发现企业的组织管理需要两个抓手:一是法律,二是税务。从人力资源发展的角度来说,法商融合有利于推动人力资源行业优化升级。
任何一家公司都有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往上走向组织行为管理,从而影响组织业务的发展。我们可以尝试以人力资源、劳动关系为突破口,做法商融合示范。
大数据时代下,新型的管理模式和业务发展,超越以往劳动法定义的员工关系,法律存在缺位,这时候就需要法商融合思维。组织管理方法和既有法律并不总是完全匹配,面对商业管理中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新业态,需要我们运用已有的法律知识、法律理念将二者进行融合,不断实践。
孙佳良
法商融合为企业提供正向推动力,创造价值

追求进步,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我曾先后在广东省国家安全厅、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广东省粤科金融集团工作,目前正在自主创业,创办了一家环保新能源的实业公司。说起频繁跳槽的原因,主要就是我喜欢追求进步,体验不一样的人生。在多次广东西政校友会法商融合的活动和交流中, 我对法商融合也初窥门径,于是我便勇敢地投身进入商海。
透过校训看法商
西南政法大学的校训是博学、笃行、厚德、重法。我想结合这八个字来解读我眼中的「法商融合」,给即将毕业和初入职场的师弟师妹们一些建议:
1. 博学,即学习和培养自己的正向思维。换句话说,我们在走出校门之后,不能仅把自己的视角局限在一个小小的领域。举个例子:如果说公司是一部车,那么法务的角色更像是刹车,为了安全驾驶,刹车是必不可少的。但我认为油门也同样关键,要学会踩油门,要对公司战略有正向思维,为公司多解决问题,创造正向价值,给公司更多的正向推动力。
不要做一个把“NO”挂在嘴边的人,要跳出固有的思维,开阔视野,即会亮“红灯”,更懂如何开“绿灯”。
2. 笃行
- 务实地去执行。所有企业都是以“执行为王”的,尤其是对于一个刚入职的员工来讲,要做到苦活累活都往前冲,相信多做永远不吃亏。
- 多接近管理层核心圈。利用各种可以表现的机会,抓住机遇,接近管理圈、核心圈,赢得他们的信任,更直接、更全面地掌握公司的战略布局,了解领导的策略意图,以此为基础再开展工作可以事半功倍。
- 用结果说话。在工作过程中,没有人会在乎一般员工的过程性付出,只有拿出成果,才会有人去关注你的过程。
3. 厚德,即诚信做人。公务员政府部门提拔干部看的是“德、能、勤、绩、廉”五点,“德”为先,“德”也可以说是“人品,这是一个人能否获得外界认可的最基本的品质, 是核心的竞争力。
4.重法,即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风险意识。
秉持着危机意识,才有可能看到它潜在的、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做企业要懂得“唱自衰”,比如环保新能源行业,外部环境变化快,导致政策风险比较大,而且行业竞争十分激烈,时刻面临着强大竞争对手的挤压。如果我们每天醒来没有生存的危机感,没有未雨绸缪,那么一旦出现一个风险,可能就是系统性的垮塌,多年的努力就可能付之一炬。
结合多年的个人经验以及对法商融合的相关思考,我总结了一句话:颜色不只有黑和白,换个角度看世界,更加绚烂多彩!
1
END
1
整理 | 孟瑜
排版 | 舟婷
策划 | 陈凡
审核 | 黄秋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