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商荟vol.4 | 贺玉平:商业的生命力吸引着法律人

2019-08-06

image.png


编者按

法商荟 | 汇聚法商观点、融合法商智慧

这期法商荟的分享嘉宾是广州越秀集团有限公司总法律顾问、董事会秘书,西政91级本科、95级法学硕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贺玉平

贺玉平先生认为:“法学与商业本身具有紧密的联系,但二者由于实践中的种种原因,客观上被割裂了。”  如此的原因究是什么?

现代社会为什么需要法商融合?法学与商业为什么会被割裂?二者究竟是什么关系?下面就请跟随小编(LN)一起来看看吧。

image.png

贺玉平在岭南法商融合高峰论坛


LN:您作为一名法科生,是怎样逐步进入到商业领域的呢?
贺玉平:简单介绍一下我的经历。我本科和硕士所学的专业都是法学,经济法方向,但事实上对于商业一窍不通。98年毕业后,就进入了越秀集团工作,中途曾离职在某律师事务所担任合伙人;2008年底,重回越秀集团任法律事务部总经理;2017年出任集团总法律顾问,目前分管企业战略、投资、法律合规与风控、董事会秘书等事务。


LN:您对“法商融合”这个概念怎么理解呢?
贺玉平:坦率地说,我对“法商融合”的概念,或多或少有些保留,因为法学与商业的关系,并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出来的。举个例子,“中西医结合”到底是中医还是西医呢?我们说不清楚。当然,用中西医来比喻法商融合是不准确的,因为法学与商业本身具有紧密的联系,但二者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客观上被割裂了。

首先,我想结合上述我的职业履历,谈谈对这个话题的理解。

2004年,我从公司离职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我认为自己不在公司的主航道上,因为我当时认为如果我要进入到主航道,就要放弃法学专业的知识。现在看来,当时的想法无疑是过于偏颇的,法学与商业的距离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远。2011年,我的职业生涯遇到了瓶颈,单纯的法务工作对我已经没有太大的挑战和吸引力,于是选择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读EMBA,这次读书是一次极为重要的认知转变,使我对法学与商业两者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些年来我一直有个观点:法律人要走出舒适区,从自己的本位出发,想多一点,做多一点,不要变成螃蟹,背着厚厚的壳,自我封闭自我保护起来。既要守得住底线,又要能解决问题,所以凡事都需要寻求均衡点。如果说法学专业是我的基准点,那么商科就是我法学专业的均衡点。


其次,我来介绍一下我理解的法学与商科之间的关系。

区别:

1. 从历史上看,商科的历史比法学短得多。经济学是18世纪亚当斯密创立的,现代管理学是上世纪初泰罗创立的。

2. 从逻辑上看,商科逻辑也比法学简单一些。比如:类推使用在法律上是被禁止的,但在商业领域却被奉为圭臬(比如最常见的对标分析);案例教学的方法,法学院也比商学院早很多年。

3. 从涉及面上看, 商科的涉及面比法学更广,通常的商业管理会涉及战略与组织的方方面面,企业运作的人、财、物,产、供、销,每一个领域都有它独特的内涵与魅力。

联系:

法学和商科最底层的理念都包括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最后,我认为法律专业是法商融合人才的基础。

企业家精神中最重要的就是冒险精神,商业更多地追求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目标实现,追求把事情做成。而法律更多地追求确定性和内在的秩序,所以有些时候,法律人会表现出来对风险的回避甚至是厌恶。 


这在企业里面表现出来的就是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这没有问题。比如说,曾经有一位从投行转做投资的朋友告诉我,他自己前后两份工作性质完全不同,同样一件事,从投行角度看,是负面的;但从投资角度便能看到无限的机会。


公司里面的法务人员不是决策者,其首要任务是发现和揭示风险,供决策者参考,这是法务人员的基本能力以发现和揭示风险为前提,接下来就需要能够解决问题。要想解决问题,就需要对行业有深刻的了解和洞察,对公司战略、组织能力和风险偏好有深入的了解和判断。


我曾经反对在公司时提“法律人”这个概念,很多情况下大家会不自觉地以法律人的性格自辩,从而不愿意融入到企业整体中来,其实如果“法律人”基于自己法律专业素养,做出的商业判断会更具竞争力。


image.png

贺玉平在岭南法商融合高峰论坛


LN:作为总法律顾问,您是如何看待集团各部门的利益平衡,实现短期和长期目标的统一?
贺玉平: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任何机构,只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就免不了有小单元的利益。组织要想良好稳定地运行,就必须通过有效的治理,从员工意愿、员工能力和员工治理等维度打造组织强大的战斗力。普通员工或者是部门负责人,一定要学会从决策者的角度看问题。要学会换位思考。比如,我们公司在十年前就开始用平衡计分卡作为战略管理和绩效考评相结合的工具,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正像我前面说的,管理上永恒的,不是非黑即白,要在逐渐完善的路上不断前行


LN:您认为,传统法律人的思维如何可能转变为法商融合思维呢?
贺玉平:我认为,冰山下的东西也许不好改变的,但也不是完全不能改变。就像我之前提到的,法律人要能不断走出舒适区,需要有相对强大的内心,以及对新生事务强烈的好奇心。坦白来说,我的本质性格是偏保守型的,凡事总是未虑胜先虑败。人到中年去商学院读书,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说到底,让我改变最大的不是智识,而是运动。


我到中欧商学院的第一天,有学长来宣讲商学院戈壁挑战赛,一群中年人,用四天时间去戈壁滩上奔跑120公里,我对此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于是报名参加训练。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2013年、2014年各参加了一次,后来还带着家人走戈壁。于是,长跑几乎成为我的第一爱好。从跑步十分钟就气喘吁吁,到现在相对轻松地完成全程马拉松。


勇于改变、乐于改变,善于尝试新事物,法商融合亦是如此我认为传统的关于商业与法律方面的教育,要做出改变,摒弃传统思维,跳出旧有框架,用另一种视角看问题,岂不是能看到一片新天空?


商业的生命力吸引着法律人。 如果你有志于在企业从事法务,就一定要融入公司的战略与组织的主轴中来,即使是不想转入其他专业领域,安心做好企业法务,也需要对商业逻辑葆有清醒的认知。


LN:您认为法科学生是否有必要再修一个管理学学位呢?
贺玉平: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其实学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工作了十几年以后,可以回到校园再投入完整的时间段来学习与思考。我是38岁重新进入学校读书,重新回到学校使我能够跳出旧有框架。学习本身应该是个终身持续的事情,所谓“活到老,学到老”,那么与此相比学位则显得没那么重要。


LN:能否推荐一下最近看的三本书呢?
贺玉平:第一本书是《汤姆索亚历险记》,因为我女儿对这本书颇有兴趣,为了和姑娘有共同语言,我便抽空读了这本书。第二本是《美国秩序的根基》,这是一本政治哲学著作,该书介绍了美国秩序的四个源头,分别是耶路撒冷的信仰、雅典的理性、罗马的美德和伦敦的法律。第三本书是《以热爱战胜恐惧——中国式领导力大纲》,该书是肖知兴教授的著作。
我最推荐阅读的一本书是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



THE

END


整理  |  孟瑜

排版  |  舟婷

策划  |  陈凡

审核  |  黄秋练